冬至,又稱長至節”或“亞歲”等。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。冬至為“冬節”,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,在古代民間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講法。
古人講: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長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,冬至一陽生、天地陽氣回升,為“大吉之日”。
根據傳統養生學說,從冬至開始,陽氣將由衰轉盛,由靜轉動。此時的科學進補,將有助于提高人體活力、提高抗病、免疫能力。根據這種說法,是不是可以腦補一下——“冬至到了,讓我們的抗疫又多了一份力量”?
為此“小中”特地查找了相關資料,希望能夠給“茅粉、醬友”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東西。根據專家介紹,防疫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提升免疫力。而提高免疫力的方法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,多喝水,多吃水果,多吃雞蛋,多喝牛奶之外,補益也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方法之一。
冬至養生重在“藏”和“補”,應做到多“儲蓄”、少“透支”!早睡晚起。多吃一些有營養的東西,在身體里“藏”更多的能量;避免急躁發怒,臟腑失和,甚至損耗精血;避免腰背、足踝等暴露于嚴寒中,“藏”好身體熱量。
俗話說“冬天進補,春天打虎”。但不同體質應該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補。中醫認為冬季食補應遵循少食生冷、多食溫熱、滋陰補陽的原則。簡單來說,冬至補益的食品可分為以下幾類:
溫補——雞肉、羊肉、牛肉、鯽魚等,適用于因陽氣不足、畏寒怕冷、神疲乏力的人。可以配合白菜、蘿卜、馬蹄、茭白、蓮藕等性平的蔬菜一起同煮,溫補又不易上火。
平補——銀耳、蓮子、百合、紅薯、枸杞、鱸魚、蓮藕、燕窩等性平食物,適用于身體偏虛的人,可配合溫性的肉類一同烹飪食用。
清補——海參、甲魚、鮑魚、黑芝麻、黑豆、阿膠膏等,適用于素體偏虛的人群,它們具有一定滋陰益腎的功效,但是注意不能過量食用,否則會滋膩礙胃,影響消化。
以上就是“小中”收集的簡單“藏養”方法,不代表適合每一個人,但希望文中的愛能灑滿這天地。當然,任何情況下心情愉悅都是最重要的“良藥”!天寒地凍之際,約三五好友歡聚一堂,拿出文中·小白壇,小酌品飲、把酒言歡,既顯愜意又能暖身,悅乎、藥乎。